
自隋朝以来,科举制度便成为了平民百姓与高层权贵之间的桥梁,而对于众多书生而言,科举考试是他们证明自身才学的重要舞台。尤其在宋朝,由于国家推崇文治,文人地位迅速上升,出现了一大批才俊。北宋时期,许多文人凭借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其中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位文人虽在科举中屡遭落榜,却不畏权威,勇敢地以词作讽刺朝廷,令当时的皇帝不禁动怒。皇帝不仅未宽容,反而下令让他用填词为生。这位“狂生”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词作震撼天下的呢?他便是北宋的著名词人——柳永。
柳永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族虽然没有显赫一时的高官,但代代为官,算得上是官宦之家。自他出生以来,便过着优渥的生活。这样的家庭背景,培养了他豁达开朗的性格,即使遭遇外界的嘲笑,他也始终显得从容不迫、无所畏惧。小时候,他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年仅六岁,便能够独立作诗,而那些同龄人还在学习识字。他随父亲四处游历,见识了各地风土人情,初时他依然专注于诗赋的创作。然而,直到十七岁那年,他偶然接触到了一首词,便被其中的长短句交织、曲调优美的形式深深吸引。柳永反复琢磨,经过短短一天的时间,他便掌握了词曲的基本规律,轻松顿悟,跃入了词人的行列。
展开剩余78%两年后,年满十八岁的柳永,终于有机会进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刚到杭州,便被这座城的美景与柳巷酒楼里歌舞升平的氛围深深吸引,他完全忘却了考试的时间,导致错过了这一轮科举。虽然失去了考试的机会,但他却在杭州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海潮》,这首词使他成为了声名远扬的“词圣”。许多文人为了抄写这首词,竟将杭州的纸墨买得一涨再涨。无数书生竞相传诵这首词,它甚至成为语文课本的常见内容,成为高考必考的经典之作。
在北宋,作诗作赋是文人必备的基本素养,科举考试前如果能获得一定的声望,往往能够给考生加分。正因如此,苏轼与王安石等人才能在科举考试前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最终一举成名。然而,柳永是否能像他们一样,一路顺利步入仕途呢?
当柳永二十五岁时,北宋再次举行科举考试。他得知消息后,早早动身前往京城参加春季的科举。这一次,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考生,都深信他必定能够榜上有名。可谁料,宋真宗突然下令,要求整肃诗词风气,认为近年来诗词中不乏淫秽艳曲,必须肃清。皇帝一发号令,主考官在阅卷时,果断剔除了许多“浮夸词句”的考生。柳永作为其中最具名气的词人,成为了主考官的重点对象,最终他不但落榜,还遭到了其他考生的嘲笑。这一打击让柳永一度对科举失去兴趣,他开始频繁流连于歌楼舞榭,为歌女填词作曲,生活也变得愈加放纵。
在这段时间里,每当有新曲问世,最著名的歌女都会捧着琵琶,前来找柳永填词。柳永通常是来者不拒,他根据心情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词,让这些歌女得以登上舞台,成为当时的“花魁”,吸引众多文人和百姓的追捧。更有甚者,柳永的一首词,竟能配上四五个不同的曲子,这些词流传至民间,成为不朽之作。柳永的词风一度从花街柳巷传播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连外族的官员也曾在见到他后感叹:“凡有井水之处,都能听见柳永的歌词。”
有一次,柳永因心中郁愤,随手写下了《鹤冲天·黄金榜上》。这首带有强烈自嘲意味的词,迅速在大江南北传开。即便是朝中官员,也为之惊叹,纷纷传阅。特别是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作浅斟低唱”,将仕途的失落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词的广泛流传,最终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虽然皇帝没有公开表态,但他的脸色却十分不悦。
皇帝的反应也意味着柳永再次被科举淘汰。此后,柳永在接下来的两次科举考试中,均未能得以提名,而朝中许多人则为他感到遗憾。直到第四次科举,主考官竟然冒着激怒皇帝的风险,终于把柳永的名字列在了榜单上。可是,当皇帝在审阅金榜时,看到“柳三变”三个字时,竟然眉头一皱,提笔将名字划掉,并说道:“既然他喜欢填词,那就让他一辈子写词,何必再考科举?”这样,柳永的仕途梦想彻底破灭。
面对皇帝的明确拒绝,许多文人可能会畏惧退缩,但柳永却一笑置之,甩袖离开了汴京城。随着他南下,苏杭一带的歌女们纷纷向他投来橄榄枝,争相求得他的一首词。柳永此后便彻底沉浸于填词作曲的世界里,成了当地歌女们的词曲大师。歌女们尊敬他,送金送银,有的甚至为他争风吃醋,争夺“三变之词”,以获得更大的名气。
年复一年,直到五十岁时,柳永才猛然回首一生,才发现自己始终未能实现官场的理想,过得只是为歌女填词作曲的生活。巧合的是,宋仁宗大赦天下,开设恩科,柳永心中一动,决定再试一次。他改名为柳永,参加了这次科举,竟然意外金榜题名,成功步入仕途。
柳永被任命为父母官后,在任期内,他为百姓办实事、争取利益,逐渐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他不时上奏,向皇帝反映民间疾苦,尽管一直未得到提拔,但他依旧兢兢业业,成为了合格的地方官。最终,年迈的柳永因身体健康原因辞去官职,回家养老,三年后因病去世。尽管他未能成就大业,但因其年轻时敢于挑战权威、以词作抒发个人心声,他被后人称为“北宋第一狂生”。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