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值仅有60亿的中航电测宣布以174亿元收购成飞集团100%股权时,资本市场普遍感到震惊。成飞,作为制造歼-20这样国家重型装备的重要企业,其年产值轻松超过千亿,且仅隐身战机的年订单就已在700亿以上。如此巨无霸,竟然被一个“小企业”一举收购,这无疑让人联想到蚂蚁在撼动大象的场景。
然而,深入了解这笔交易的实质后,我们发现这绝不仅仅是一桩普通的收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华丽转型”。成飞的实力究竟有多强?以歼-20为核心的产品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概念机,而是已经在祖国的蓝天自由翱翔。当前,搭载国产先进“心脏”涡扇-15的最新版本已正式列装,生产线也在全力以赴,预计歼-20的年产量将突破120架。此外,枭龙战机已经成功出口至多个国家,而歼-10系列则为中国空军的脊梁骨架,成飞民机也深度参与了C919大飞机项目,已开始介入波音和空客的供应链。
展开剩余72%但在这光芒万丈的外表下,成飞依然面临着难以言说的困境:虽然订单不断增加,真正的利润却微薄得让人担忧。不同于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成飞的主要客户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当政府向自身的军工企业采购时,利润空间几乎被压缩到极限,造成了资金几乎是在“左手倒右手”的内部流转。于是,成飞内部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技术的雄心壮志与资金的严重短缺如影随形。国家采购保障了企业的基本运转,但对于那些“过于超前”或“非当前急需”的探索性项目,资金支持常常显得犹豫不决。
以歼-20为例,其潜力巨大,无人机、隐身预警机等衍生方向充满想象,但在国家的全局考量中,这些项目的优先级往往并不高。回想当年枭龙战机项目启动时,国家的资金支持并不充分,正是巴基斯坦的及时注资才使得这款在国际市场上销量极佳的战机最终得以成功起飞。相比之下,沈飞的经历更是饱含戏剧性,在五代机的竞争中不敌成飞后,沈飞咬紧牙关,硬是自筹资金,将FC-31“鹘鹰”从设计蓝图推向蓝天,最终蜕变成国家认可的歼-35舰载机,经历了重重波折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这些曲折的经历揭示了中国军工企业发展中的独特密码:国家订单是企业的生命线,但却并非万能钥匙。突破尖端技术,需要企业自身具备更加灵活且充沛的研发能力。此次借壳上市,是成飞为自身注入新鲜血液的关键一步。虽然中航电测的市值不高,但它的上市“招牌”却为成飞提供了宝贵机会。通过这次交易,成飞的核心资产得以注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升了持股比例,从53.80%增加至89.80%。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一场“卖身”,而是以最小的市场扰动,实现了核心军工资产与资本市场历史性的结合。
上市为社会资本流向军工研发打开了闸门,从而使成飞那些具前瞻性但因资金短缺而停滞的项目得以继续进行。从此以后,成飞能够更为自由地挖掘歼-20的潜力,探索新一代战机的前沿技术,而这种自由对于保持技术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放眼美国军队,他们的强大正是建立在无数超前项目的基础和不断试错中。三倍音速的XB-70“女武神”、隐身先锋科曼奇直升机、灵活的“侏儒”导弹,虽然未列装,但其技术遗产却滋养着后世诸多计划。从科曼奇的隐身技术发展出“隐身黑鹰”,到各种X系列实验机所积累的宝贵数据,这些“曲折与绕路”最终修筑了通往技术高峰的阶梯。
成飞此次借壳上市,无疑是中国军工朝着更深层次的变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标志着中国的军工企业开始摆脱对国家投入的单一依赖,尝试在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上,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汲取创新的养分,为未来的成长铺路。
发布于:天津市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